本網訊 “天氣炎熱的時候,基地最空閑了,每天就是把雞放養(yǎng)出去,給冬棗、李子等果樹除除草、治治蟲……”昨天下午,正和三四名工人一起在基地里除草的王淑娟對記者說。
王淑娟是永昌人,2007年開始在諸葛鎮(zhèn)碩范村承包了60多畝地,創(chuàng)辦長山種植養(yǎng)殖基地,其中30多畝種植冬棗樹。“我家種冬棗可是有點來頭的,爺爺輩就開始種植、銷售冬棗苗了?!蓖跏缇暾f,她也種了六七年的冬棗苗,不過,這次承包土地搞規(guī)模種植,不僅僅是種冬棗苗了,而是瞄準了冬棗市場。
2003年,蘭溪開始推廣“北棗南引”,但當時沒有成功種植的先例?!澳菚r,我也不敢貿然涉足冬棗產業(yè)?!蓖跏缇晁哪昵胺N下30多畝冬棗樹后,先后前往山東沾化和本省浦江等地考察學習。她告訴記者,在浦江的一個種植基地,僅冬棗每年就有100多萬元的收入,每公斤冬棗最高能賣到36元??吹絼e的地方發(fā)展得如此好,王淑娟也堅定了發(fā)展冬棗產業(yè)的信心。
經過三年只有投入沒有產出的艱苦經營,今年,王淑娟的棗樹終于成林,長勢很好,花也開得很旺。但過了不久,花謝了,落果嚴重?!斑@是怎么回事,我心不甘。6月初,我趕忙請浦江的專家來診斷。”王淑娟說,專家一看,原來是她上一年冬天剪枝時沒掌握好尺度,剪得太“狠”了,且在開花期沒有對枝條進行剝皮??傊?,很多關鍵技術還沒有掌握。之后,王淑娟一有空就搜集關于種植冬棗的資料,向專家請教各種技術上的問題,并一一記錄下來。
2008年,王淑娟的長山種植養(yǎng)殖基地被蘭溪市科協命名為農村科普示范基地。
王淑娟說,雖然技術還不完善,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,但她相信通過外出考察、取經、學習,一定會攻克技術難關。“接下來,注冊商標,設計外包裝,還有許多事情要做?!蓖跏缇甓ㄏ铝撕甏蟮哪繕耍鹤约合葘⒍瑮椃N植成功,再帶動農戶連片種植,將冬棗做成碩范的主產業(yè),并讓“碩范冬棗”跟“穆塢枇杷”一樣有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