車間的工業(yè)工程部門對生產線做了很多調整,傳統(tǒng)車間每一套生產線上必須同時生產一個款式的服裝,把線上舊的款式清掉之后才能進行新款生產。在紅領的車間里,生產線上的每一件衣服都是不一樣的,智能系統(tǒng)會給工業(yè)工程部門提供整個車間生產線流轉信息,工業(yè)工程部門根據這些數據,看到生產線的不平衡,判斷出哪些工人閑著,哪些工人效率最高,平衡整條生產線,把每一道生產線上的每一個工人安排好。
下達到工廠里的服裝訂單要和這些安排匹配,使得所有的工人都有活干,避免浪費。產線平衡需要清晰掌握工人的制作能力,智能系統(tǒng)在下單時,工業(yè)工程部門會把每一個工人的技能水平和工時提前輸入到系統(tǒng)里面去,工人的具體情況在試用期內已經做出評估,比如在制作一件衣服時到底需要多長時間釘上一個袖子。這些信息統(tǒng)籌之后會生成一個預排產報表,工業(yè)工程部門隨時監(jiān)控這個報表臨時調整,如果一個工人可能上廁所2分鐘,工業(yè)工程會直接把生產轉移到其他工人完成。
產線和工人的效率被高速調動起來,與大規(guī)模定制服裝的成本比也僅僅是1.1:1,也就是說一件普通大眾版的衣服成本需要100元,那紅領生產一件完全符合個人體型特點和款式喜好的衣服才需要110元,而且整個工廠沒有庫存,成本大大降低。智能系統(tǒng)對產線的調節(jié)使工人在8小時工作時間內不浪費1分鐘,紅領的工人不僅從不加班,而且比同類企業(yè)員工工資高20%。
除了智能化和自動化,這套系統(tǒng)還有自我更新的學習能力。隨著越來越多的訂單逐漸進入系統(tǒng)數據庫,數據越來越大,系統(tǒng)的學習值和經驗累積也越來越多,智能系統(tǒng)就變得越發(fā)聰明。
傳統(tǒng)的服裝定制再打出版來以后,工藝縫制和每一個點應該注意一些什么東西,實際是需要打版老師告訴工人。但現在打版老師沒有了,這一過程就需要系統(tǒng)智能地告訴工人,系統(tǒng)學習的訂單數據越多就會變得越聰明,特別是一些定制化特例上。駝背的人在服裝定制上怎樣處理呢?系統(tǒng)第一次接受處理信息,到第二次再遇到類似訂單,就會根據上次客戶的反饋信息,進化自己的處理過程。智能系統(tǒng)把這些規(guī)律和數據抓取進來,形成一套體系,幫助定制化的系統(tǒng)細化每一個微小流程。
把數據裝進系統(tǒng)
對于客戶下單,智能系統(tǒng),流水線生產這三個步驟,數據起到重要作用。
2003年,紅領開始接受定制服裝訂單,到2008年的5年期間里積累了大量數據,累計超過100萬定制訂單數據,紅領董事長張代理覺得把這些積累的數據標準化是一個方向。在2008年前的5年里,定制化生產的模式始終無法突破“客戶描述-文字傳遞-裁縫打版-生產制作”的舊模式,傳統(tǒng)生產模式在定制化過程中的缺點是容易出錯,文字化描述下達到車間后,工人經常會理解錯,衣服沒有完全做成客戶想要的樣子。
紅領最初的信息化系統(tǒng)里只有一個ERP管理軟件,財務軟件也非常簡單。IT部門僅有的幾個員工大多數都是做硬件維護、服務器維護和系統(tǒng)維護,更沒有自己研發(fā)的IT系統(tǒng)。
2008年紅領開始真正用技術實現張代理的數據標準化的念頭。面對百萬量級的定制訂單數,IT團隊首先整理出包括技術、材料、生產等所有數據信息。在工藝上,由一批技術老師傅帶頭摸索業(yè)務規(guī)律,比如,不同的面料裁剪多少給車間最合適,不同的面料細微裁剪區(qū)別,一些具體的縫制工藝比如“翹肩”要如何做出來。
但是到底要如何把這些個性化需求的文字描述出來呢?首先客戶想要的定制款式都不同,特別的兜、西服的里襯,甚至是一個扣眼 其次,尺寸也是無序的,每個人的身長和袖長以及胸圍兜不同。更不用說不同的制作工藝和技術了。
因此,IT部門和業(yè)務部門找了一些專門搞數據研究的專家,為智能系統(tǒng)進行數據建模,一件西裝在款式上的描述點大概就有300多個,紅領定出了由“英文+字母+數字”組成的16位的編碼,在這一過程中把不重要的數據篩選下去,重要的數據篩選出來。這樣一來,通過字符串,就可以了解到這件衣服的組成,不同的表述自然地轉化成標準化語言,工廠的材料庫和CAD裁剪處都清晰明了,質檢部門一看到這個代碼就知道含義,西服質檢部門大概有10個人,每人一天至少可以檢120件。最為重要的是把精準的信息傳遞給工人,工人不用考慮一件衣服整體制作,只要根據智能系統(tǒng)推送的信息完成手上的工作就可以。
每一捆衣片上都有的rFID芯片,工人拿到這些即將要縫制的衣片,先掃描下電腦終端,看到顯示代碼后就知道這些原料要如何處理。這一串代碼就是工藝指導書。紅領3000多個員工,每個人都有一臺小電腦,大概用了2年多的時間才將電腦全部普及。普通的生產執(zhí)行系統(tǒng)在國內市場上一點也不稀奇,但是因為紅領是在流水線上做定制化服裝,普通的系統(tǒng)所能承載的信息有限,不能把定制化需要現實的款式,面料和尺碼等細節(jié)展現出來。與簡單的生產執(zhí)行系統(tǒng)不同,紅領不是為了計件,而是平衡生產線并告訴工人工藝指導。定制化設計個性化東西比較多,因此工藝指導非常重要。
服裝行業(yè)無疑是受到互聯網沖擊最明顯的行業(yè)之一。許多實體服裝店快變成了電商的“試衣店”,很大一部分顧客只看不買,試好了感覺不錯就偷偷把牌子、型號記下來到網上去買。
在服企飽受高庫存煎熬的今年上半年,紅領集團今年以來卻實現150%以上的同比增長。這些漂亮數據背后,是這家企業(yè)獨特的互聯網模式:耗費10年打造的大規(guī)模定制模式,顛覆所有對制造業(yè)的傳統(tǒng)認識。在過去10多年,紅領積累了超過200萬名顧客個性化定制的版型數據,包括版型、款式、工藝和設計數據,西裝數據建模打版過程涉及很多細節(jié),一個數據的變化會同時驅動9666個數據的同步變化。
對于傳統(tǒng)行業(yè),李金柱的建議是,用互聯網思維將行業(yè)研究明白,來做好自己的核心價值。除此之外,可以選擇性地跨界合作。“萬達、百度,還有騰訊,三個巨頭都合作了,我們這些小企業(yè)有什么理由還不去合作呢?”看看BT傳媒《商業(yè)價值》將于12月5日出刊的“封面報道”,關于制造業(yè)革命,“紅領模式”的最詳細解讀。
在山東省青島市以北40多公里的即墨市,有一條以企業(yè)名稱命名的紅領大街。紅領集團就在這條街上,擁有占地400多畝的工業(yè)園區(qū),園區(qū)門口立一塊招聘板,上面寫著“不加班,8小時工作制,周日休息,月工資高于同行300~500元”。
拉開紅領敞亮的會議室的另一扇大門,就可以直接走進紅領的制造車間。
因為所有的來訪者,他們的關注點都是在紅領傳奇式的大規(guī)模定制西服的生產線。
今年以來,紅領的工作人員每天都在接待來自各行各業(yè)的考察團,已經有上百家企業(yè)領導來到這里參觀紅領的生產工廠。其中有雅戈爾、杉杉等國內一線西裝企業(yè),也包括海爾等大型制造企業(yè)。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則規(guī)定所有集團中高層都必須分批到紅領參觀學習,并計劃在5年之內將海爾的生產體系改造成“紅領”模式。央視《新聞聯播》在5月份和8月份兩次播放了對紅領模式的報道,現在在市場上甚至出現了以紅領參觀團為名號的盈利組織。
在過去10多年,紅領積累了超過200萬名顧客個性化定制的版型數據,包括版型、款式、工藝和設計數據,西裝數據建模打版過程涉及很多細節(jié),一個數據的變化會同時驅動9666個數據的同步變化。
因此在紅領工廠成品衣架上,雖然每一件西裝都是不同的面料,不同的款式和設計,不同的型號,但紅領的版型設計都能夠非常準確地修飾身體曲線,平衡人體本身的缺陷,貼身合體。在紅領的實驗工廠里,生產流程高度標準化,每個工人都在電腦終端前在線工作,用流程化的工業(yè)化生產手段進行定制化服務。紅領現在有西裝上衣、襯衫、西褲三個定制化生產工廠,共有2800位工人,每天能夠完成2000~2700件定制西裝的生產。
中投證券研報顯示,2014年上半年33家服裝行業(yè)上市公司整體營業(yè)收入增速為-2.6%,凈利潤增速為-3.6%,整個行業(yè)依舊沒有走出低迷。相比之下,紅領集團2014年1~9月生產、銷售、利潤都同比增長150%以上。
在這兩年服裝行業(yè)流傳的一個判斷稱,現在中國服裝市場一年的庫存保守估計會有4000億元人民幣的規(guī)模,而現在各企業(yè)所有的庫存加起來足夠在市面上賣3年,但紅領卻實現了零庫存。在紅領的生產車間里掛著的每一件西服,都是已經銷售出去的產品,也就是說,可以認為每件掛在衣架上的西服,都是可以計算的利潤。